自吸泵的一路發(fā)展歷程
更新時間:2021-06-22
點擊次數(shù):3591
自吸泵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國自吸泵的發(fā)展經歷了3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開始投產,70年代才開始推廣應用,該階段自吸泵基本不堵回流孔,泵效率偏低。“七五”期間,我國曾研制并生產的噴灌用自吸泵主要有兩大系列:①外混式自吸泵,該泵自吸性能較好,運行可靠,但泵的效率較低,目前依然有工廠大量生產。②內混式自吸泵,該泵效率高,比外混式約高10%左右,但運行可靠性差,自吸性能不穩(wěn)定,結構復雜,成本高。盡管已宣傳為推廣產品,但工廠生產很少,用戶使用的也少。1984年BP系列自吸噴灌泵通過技術鑒定,聯(lián)合設計了8種內混式自吸泵。采用橡膠鋼球閥自動開關堵回流孔,泵效率等性能參數(shù)大幅度提高。20世紀90年代中期,外混式自吸泵彈性橡膠閥自動開關堵回流孔成功,外混式自吸性能也達到內混式水平。為降低成本,簡化結構,提高可靠性,普遍開始轉產外混式。近20年來自吸泵發(fā)展很快,在小型泵領域中,它正向著高速小型,高揚程,自動控制的方向發(fā)展。
我國自60年代初研究設計和開發(fā)出臥式自吸離心泵以來,該泵己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接受。然而,己大量生產的臥式自吸離心泵,由于結構的限制,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不足。例如,其軸向尺寸較大,安裝位置受限,在船舶艦艇和車輛上很難得以推廣應用。為了拓展自吸泵的應用范圍,近年來已經研究出65LZ-40型導葉式自吸離心泵,葉輪吸入口朝上的立式自吸泵和葉輪吸入口朝下的立式自吸泵以及便訴立式自吸泵。由于立式自吸離心泵與電動機直聯(lián),所以占地面積小,結構緊湊,進出口在同一水平線上,這些結構的泵可在戶外管道中使用,結構緊湊,占地小,故在某些領域有取代臥式自吸離心泵的趨勢。
另外,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高揚程工況輸送液體困難的問題和擴大自吸離心泵的應用范圍,開發(fā)了外混式雙級自吸離心泵和DA1Z-100型節(jié)段式多級自吸離心泵。
我國目前的這兩種型式的自吸泵與*水平相比,主要在品種、規(guī)格、系列化、多功能、可靠性、適應性、制造工藝和材料性能、整體造型等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一般自吸泵的效率較國外約低2~5%。因此,要盡快加大研究、開發(fā)力度,保證在運行可靠性、自吸性能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泵的效率和減少自吸時間,以實現(xiàn)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能快地趕上先進水平。
目前我國自吸泵結構型式主要有單層渦殼、雙層渦殼及導葉結構。從性能上講,雙層渦殼、導葉結構自吸性能較好,效率較高,但結構復雜,而且這種結構只能采用鑄造方式制造,不能采用壓鑄等先進的新工藝加工。同時,由于鑄造水平的限制,目前采用的材料基本上是鑄鐵,所以,使得目前生產的自吸噴灌泵比較笨重。國內生產自吸泵的口徑一般為32~200mm,揚程10~80m。近幾年,湖南省農機研究所與茶陵噴灌機廠等研制的低比轉速BPZ型噴灌自吸泵自吸性能好,在吸程5m高時,
自吸時間小于60s;我國自吸泵的規(guī)格雖然不多,但在低比轉速自吸泵設計中,通過采取增大葉片出口安放角(達50°)、增大葉片出口寬度(實際取值較理論值增大2~3mm)、增大泵殼各斷面面積、適當減少葉片數(shù)、采用扭曲葉片及雙層渦殼的泵體結構等措施,制造出一批性能較高的自吸泵,使我國在這方面先進人世界的先進行列。
但是,總的看來,現(xiàn)在國內自吸噴灌泵的生產技術水平較國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國內的自吸噴灌泵在結構上比較單一、笨重;在材料上,國內泵材料也應該多樣化,多采用鋁合金、合成樹脂等能使泵輕型化的材料;另外在泵體的外觀形式上,國內大多數(shù)渦殼式自吸泵采用方形箱體形式,表面噴涂基調為藍綠色的烤漆。自吸泵這種外觀形式比較單調,不夠美觀。